- 書名:龍在座艙-中華文化與科技的百年掙扎
- 著者:景鴻鑫
- 叢書系列:通識叢書
- 出版商:臺灣商務印書館
- 語言:中文
- 年份:2009
- 閱讀難度:稍難
- ISBN-13:978-9570-5240-79
- 如何取得:淡江、北市立、國圖、臺灣圖書館、逢甲、臺科大、臺大、中山、中央、中原、文化、南投縣文化局、科學博館、靜宜、國體、臺東大學、成大、元智圖書館(普及)。
(2015.05.06版)
咦?飛行書裡頭竟也有談思想的?小編初以飛行的期待來讀《龍在座艙》,看不到三分之一的內容就覺得它「超展開」了。
《龍》這部著作試圖激勵「中華民族」跳脫「西方文化」的枷鎖,以成為更先進的文明。作者景鴻鑫教授認為空難只是中西思想衝突中的眾多後果之一。本書從航空事故起頭,探討飛行員的背景以及文化思維的差異。
景教授先提出中國人的「圖像式思維」與西方人「單線式思維」的起源、相異以及互相衝突之處,他引用了不同領域(航太、文學、歷史、生物、統計)的學術知識來支撐其論點,堪稱包羅萬象。例如作者在提出圖像式與單線式思維之前,就以完整的篇幅分別介紹了甲骨文字及楔形文字,以及它們的演變(是的,真的超展開了)。
作者發現即使中華文與化西方文化扞格不入,中國人還是在思想、科技上無不以西方人為典範,窮追不捨以求能夠並駕齊驅。他對於中國的政治、科學、思想方面,在西化影響之下的諸多亂象皆有針砭。作者接著疾呼,華人沒有必要必全盤接受西方觀點,以外人的觀點來面對自己的文化。他也期許圖像式思維能夠成為中國人的特長,幫助中華民族發展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。
景鴻鑫是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,飛航人因(Human factor)安全是他的專長之一。景教授自90年代就投入心力研究飛航安全中的人為因素,並積極關心飛航安全,多次發表科學及通俗文章於報章雜誌之中,著作豐碩。他獨到的觀點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討論,《龍》還被改寫為英文版的《The Dragon in the cockpit: How Western Aviation Concepts Conflict with Chinese Value Systems》以利推廣。
因為作者援引不同領域的知識,《龍》內容多達580頁(但主旨並不在飛行),有待讀者細細品味消化。而景教授的中西文化衝突理論還包藏著個人鮮明的主觀意識,是讀者必須檢視、驗証並深入思考的。小編將其歸類為稍難的讀物,但並非是腦內飛行必讀的書籍,然而對於研究飛航安全的人士,部份內容仍值得參閱。
***各章心得回顧***
【第一章】 空難
座艙紀錄器僅能夠錄下空難發生的過程,講求客觀的分析方法卻無法探求發生的起因、動機。藉由台灣三起空難的通訊紀錄,作者認為飛行員的文化背景可能與空難息息相關;西方人奠定的飛行方法,與東方人的思維起了衝突,進而造成危機。
【第二章】 航空事故的真相
作者再舉例,以西方事故對比台灣的事故,指出我們的「社會」對於西方來的航空科技有適應不良的問題;因為我們試圖以西方眼光看待飛航安全,只在意訓練、知識、規定,而忽略了中華文化中人情世故、傳統威權所帶來的影響。
【第三章】 飛航安全的理論、觀點與文化
作者於本章提及威權文化對飛航安全的影響甚大,且是舉世公認的事實。然而西方與東方的威權文化不同、看待的方式也不同。欲了解中華威權文化對工業安全的影響,勢必再深入探討中華威權文化相對於西方科技有何格格不入的地方。
【第四章】 中西思維方式的根本差異
本章由西方與中國文字的不同,點出西方人與中國人思維之間根本上的差異。中、西兩種思維無絕對好壞、高下之分,從古中國幾個科學技術的發現/發明來看,中國人的思維也是有可取之處的。
【第五章】 思維文化理論
中華文化與西方科技的衝突來自於不同的思維模式-單線式v.s.圖像式。日本思維文化相近於西方,所以明治維新開始之後,日本人能夠快速接納來自西方的科技。
【第六章】 龍的傳人
作者引用研究結果,表示台灣的飛行員傾向不接納外國的機組員。而這樣疏遠同事的情形又與失事率呈現正相關,是十分危險的事。西方的飛行方法用在中華文化圈裡,勢必發生適應不良的情形。
【第七章】 圖像思維的飛安理論
提出圖像式思維的飛安理論,輔佐以空難案例,證明其優於西方的單線式思維飛安理論。以圖像式的觀點,眼界將會大為放寬,事情也會看得比較為完整真切。
【第八章】 跳脫船堅炮利的輪迴
作者認為中國全盤接受西方政治是錯誤的,不適合中國人的。文化的演化不是靠全盤否認過去,而是認清自己的本質,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往好處走。
【第九章】 期待公孫·亞里斯多德·龍
中國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,一直不停地追趕西方人的項背。但是中國人應當認清自己的特質,將圖像式思維發展成長才,有朝一日也能有讓西方人自嘆不如的璀璨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