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4_Cover combo.jpg

  • 書名:飛行在雲端
  • 著者:William Langerwische
  • 譯者:林珍如
  • 叢書系列:人文思潮012
  • 出版商:先覺
  • 語言:中文
  • 年份:2000
  • 閱讀難度:普通
  • ISBN-10:957-607-431-2
  • 如何取得:中原、文化、中國醫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、育達科大、中山、中正、交大、東華、屏科大、政大、高雄第一科大、高雄餐旅、清大、陽明、臺科大、海大、竹教大、北科大、臺東、臺大、靜宜、成大、高應大、臺師大、東吳圖書館(十分普及)。

 

  • 原文書名:Inside the Sky: A Meditation on Flight
  • 出版商:Vintage
  • 語言:英文
  • 年份:1999
  • 閱讀難度:普通偏難
  • ISBN-10:067975007X
  • ISBN-13: 978-0679750079
  • 如何取得:成大、交大、高雄餐旅大學圖書館。

(2015.03.13版。小編想要試試一個新方法,每讀一章就分享一個心得。一方面是因為小編的書櫃快見底了 :P 沒法用很快的速度每週推薦一本書。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各位透過每一章節的心得,更深入認識一本書,免得我籠統的心得遺漏了精彩之處。)

《飛行在雲端》原文副標題為「A Meditation on Flight」,即為「飛行中的沉思」。作者Langerwische就飛行相關的話題,拋出討論,也表達了他的見解。這本散文作品涵蓋的話題包括從空中看大地的模樣、飛行中轉彎的感覺、天氣、航管以及空難事故。作者點出原本看似平常的事物,引導讀者想再多看一眼、多想一下。對於交通壅塞、意外事故等爭議,也有深度的討論,發人省思。Langewische是飛行員兼作家,他對天空的觀察入微,浪漫的文筆讓飛行顯得魅力十足。

但中譯版卻失去了原文有的美感,甚至扭曲了原意。小編必須以讀者的身分表達不滿,反而是原文比較值得一看,只是作者的造詣多少也增加了閱讀難度。而且部份題材離飛行較遠,是否要收藏,就看各位讀者有沒有愛上它了。

***各章心得回顧***

【飛行在雲端】第一章:高空下的視野

飛行時所看到的視野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。我們習慣生活在地表,飛上高空中後,原本看起來立體的景物都變成扁平的,這就是飛行讓人感到新奇的原因。即使是我們平日的生活圈,例如自家住宅、車子、社區、工作的地方,從天上看就是顯得有趣,作者說『那就像第一次從鏡子中看見自己的臉一樣』很有新鮮感。而這樣的新鮮感促使人用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家,思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。就如2014年上映的【看見台灣】,多少也給人們帶來這樣的刺激。所以,飛行的意義可不僅止於空間中的移動而已。

(吐槽:小編先前翻了中譯版幾頁之後,因為無法忍受怪異的語意,就直接讀原文了。其實原文寫得真的蠻不錯的,是一本很有美感的散文。現在為了寫心得,只借到中譯版來參考。在了解原著的意思之後,再次確認這翻譯真的怪怪的。各位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,請多多包涵,試著去「意會」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吧!

【飛行在雲端】第二章:異鄉人之路

本章貌似與飛行沒有很大的關聯。作者在這裡介紹作家John Brinkerhoff Jackson的思想及故事。Jackson並不是飛行員,而是一位人文地理作家,創辦了《Landscape》雜誌,與知名思想家一同探討美國的風景。Jackson崇尚自然,用一種「空中觀點」-一種宏觀、客觀、超然的看法,觀察並研究地理景色以及人文活動。這樣的哲學與作者不謀而合,Jackson的空中觀點就像飛行時所見,甚至更發人省思。故作者藉此讓讀者更深入了解他飛行時到底看到了什麼。

小編初閱此章,是覺得頗有深度,有些難懂。現在看中譯版,還是覺得抽象,也有可能譯者的功力不夠傳達作者的意境吧!(硬要牽拖)

【飛行在雲端】第三章:改變世界的轉彎

飛行是在流體中的複雜運動。飛機在空中平穩地轉彎時,乘客的感受是與乘坐汽車截然不同的。在轉彎中的飛機上,人身體感受到的力一直是向著座位底下,眼睛所見卻是傾斜的地平線,平衡感與視覺的衝突帶來一種奇妙的感觸,因為大腦不相信身體正在轉動。如果飛行員看不見,比如說飛進了雲裡或者夜間航行,身體的感覺就會騙過大腦,造成飛行員「空間迷向」,讓飛機往錯誤的航向,進而發生危險。

作者在此章詳加描述這種奇妙的體驗,以及飛機姿態儀是如何問世的。在飛行教科書之中轉彎及儀錶飛行可能艱澀難懂,但在作者筆下則變得易解有趣。這是小編覺得最有意思也最喜歡的一章。

【飛行在雲端】第四章:孟買的一夜

本章的主軸是一起由空間迷向引起的空難。很不幸地在這起事件中,飛機的姿態儀故障了,正副機師、飛航工程師都注意到了問題,卻無法有效率溝通化解危機。正機師相信錯誤的資訊,駕著飛機衝向大海。作者把災難發生的經過以及判決重現在讀者眼前,並更深入討論握有決定權的正機師、飛航機組員,及飛機製造商之間的責任。

讀者一定同意空難的責任歸屬是多麼讓人頭痛的問題。除了具體的事證以外,人員的深層心理也值得探討。(請參見《龍在座艙:中華文化與科技的百年掙扎》by 景鴻鑫)調查顯示患有糖尿病的正機師事發前可能已經身體不適。他在機場走得很快,急著駕駛飛機升空。對此,作者說明了一項外人難以理解的因素:「對飛行員而言,在天上飛行像在家一樣舒適。」地面上的種種不快都會被拋在腦後。然而,天空是有危險的,飛行員必需有充份準備,「轉變原本在地上的想法,並集中注意力來探索陌生的天空。」

【飛行在雲端】第五章:深入狂暴的天空

這篇散文寫的是氣象。作者曾擔任氣象觀測機的駕駛員,追著天氣四處跑。他在這章裡談論追氣象的故事,及各式各樣的氣候現象,描寫它們的原因以及對飛行的影響。小編想,不是我悟性太低,就是譯者把原文的美感翻沒了,這章混雜著些許的氣象知識和漫談,實在讓人看不出個意思。

【飛行在雲端】第六章:天空大塞機

作者在本篇探討航空管制員的工作環境、法規缺失以及工會與政府的緊張關係-這是美國人熱議已久的「班機誤點」的其中數個影響因素。

有意思的是,大眾普遍認同航空管制員肩負著飛航安全,而身為飛行員的作者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:管制員已經被航班準點率壓得喘不過氣,雖然心中有飛安,但疏導機場以及空中交通才是他們的當務之急。飛行員自有一套本領可以平安回到地面,少了航管反而並不影響飛安。(作者這不是在戰航管嗎XD還好這不是本篇所強調的)

【飛行在雲端】第七章:超值航空五九二班機

這是本書的最後一章,作者由Valuejet 952航班事件探討航空業界文化和事故的關聯。

Valuejet 952班機陰錯陽差地載運了易燃物品,貨艙起火而導致墜機。這是起由一連串錯誤所引起的災難:技工從飛機上卸下氧氣製造機,卻沒有妥當確保。主管不察,簽了字。這批零件被交給了貨運部門,沒被攔下來,還跟輪胎打包在一起。最後地勤與副機師也輕忽了貨運內容,讓易燃物上了飛機。

「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項錯綜複雜的情況和錯誤?」可能是開放天空,市場高度自由競爭所致。航空是個資金流動龐大的產業,為了獲利,公司難免要求快、求低成本、削價競爭,讓小錯誤有機會出現在各個環節上,若又不幸這些錯誤串聯起來,災難就難免了。「飛行安全的改進必須先讓整個系統慢下來,允許一些航空公司有餘力去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加以修正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腦內飛行讀書小編 的頭像
    腦內飛行讀書小編

    Mindflying腦內飛行讀書會

    腦內飛行讀書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